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(特种经济作物研究所)是河北省省级专业棉花研究机构,始建于1958年,1984年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分建而成。拥有“国家棉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”“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”“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”等国家级平台,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岗位、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一、二、三期首席专家和河北省棉花学会的支撑单位。
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7人,其中科技人员53人,具有高级职称的44人,研究员21人,博士9人,硕士31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,省管优秀专家2人,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,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,省拔尖人才1人,省“三三三人才工程”人才15人。
研究所下设综合办公室、财务科、中心实验室3个管理服务部门及生物技术研究室、品种资源研究室、分子育种研究室、遗传育种研究室、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室、高效复种研究室、功能植物研究室、区域试验项目组、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等9个科研部门,主要从事棉花及油葵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、遗传育种、栽培耕作、生理生态、分子生物学、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。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生物育种重大专项、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6项。
研究所在小安舍、海兴、威县、三亚建有4个试验站,在邯郸邱县、曲周、成安,邢台南宫、威县,唐山丰南等地建有6个棉花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基地,在承德围场、邢台平乡等地建有2个油葵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,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示范基点50余个,年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10余个(项),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余家。
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76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63项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件、实用新型专利68件,制订地方标准23项,发表SCI/EI收录论文39篇,出版著作59部,2项棉花产业发展意见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;创新出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近千余份,培育棉花新品种107个(国审品种21个),油葵品种8个,育成棉花品种数量居全国省级科研单位第一,棉花抗病育种全国领先。20个棉花品种的经营权先后转让给隆平高科、安徽绿亿等种业企业,累计转化资金1497万元。41个品种/技术先后被农业农村部、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黄河流域、河北省主导品种/主推技术。品种、技术在河北省棉花生产覆盖率50%以上。近10年来,新品种、新技术在黄淮海及新疆棉区累计推广面积3000余万亩,使棉花单产大幅提高、植棉成本显著降低,推动了河北省棉花品种更新换代和植棉技术提档升级,为河北及周边省份棉花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。
(更新于2024年12月31日)
|